三亚学院自2006年起首开艺术设计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共招收学生750余人。2006年开始招生环境艺术设计与雕塑,2009年环境艺术设计与雕塑分为两个不同的专业方向。2011年,艺术学终于正式成为第13个学科门类,设计学成为一级学科。2012年在国家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调整中,“环境设计”的称谓正式列入专业目录。成为设计学下属的二级学科。2013年我们更名为环境设计专业。
环艺专业按教学体系属于艺术类院校。在培养过程中,我们针对学生来自艺术高考生源特点,重点发挥同学们的造型审美优势,同时及时弥补理工科知识,加强并提高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工程严谨性。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我们借鉴建筑类院校的理性化教学体系,以建筑设计为基础,突出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的专业教学。这也是我们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类院校的课程设置特色。我们有一支很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来自国外及全国重点院校,并有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本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学术水平、结构较为合理,同时团队富有创新精神。教师具有“双师”素质,主持或参加多项科研和建筑室内等大型设计项目。课程负责人徐啟春、冉旭是具有多年设计施工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主讲教师陈博先后任教于郑州大学、同济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现担任海南省高校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海南省设计协会副会长、艺术学院院长国内资深设计师。主讲教师陈琳,环境设计专业负责人,发表多篇科研学术论文,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教学科研奖励。
环境设计专业根据三亚的地缘位置,积极开展地域特色的实践教学,探索出“三结合”的立体设计实践教学模式,积极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三结合”的立体设计实践教学模式即: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田野实践相结合、课程作业与设计竞赛相结合。立足三亚形成热带地域文化的实践教学。
以课程设计《初看建筑之三亚印象》为例,从2008级至2012级,设计深度不断变革。起初是个人完成图纸设计,到2012级以课题形式展开,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小组调研,最后成果有剪辑制作的视频采访,设计文本和模型等多种形式反映设计深度。通过项目提高了自主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实践教学初见成效。由陈琳老师结合《热带建筑设计初步》课程撰写的《地域、空间、实践——建筑设计初步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获得海南省高等教育学会优秀教研论文一等奖。
理论学习与田野实践相结合。艺术学院利用暑假集中实习组织环艺师生进行黎苗民居测绘,结合科研项目进一步研究海南地域性民居文化。08年开始对崖城骑楼、保平村、水南村进行测绘调研,12年到昌江王下乡洪水村进行民居测绘,13年到五指山毛阳镇初保村测绘。共六届学生参与考察调研。海南日报曾3次进行环艺专业黎苗民居测绘的相关报道,课题组发表了《即将消逝的文明:黎族村落洪水村》等学术论文。指导2009级孟铭同学撰写了毕业论文《海南黎族传统村落生态恢复设计》,论文《海南传统村落民居调研报告》被评为2012年度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论文三等奖。论文《黎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以毛阳镇初保村为例》获得海南省2013 年度大学生志愿者暑期社会优秀调研报告二等奖。
设计作业依托竞赛的网络平台,与其他高校同台竞技,激发设计热情,检验教学成果。三亚学院是全国高校空间设计大赛的合作院校。连续三年获得优秀组织奖。学生获奖项15人。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中文网就我院学生的优秀表现进行了专访。这对于环艺专业的办学是极大的肯定。
搭建教学交流实习平台,进一步提升环艺专业的实践能力。目前与黔西南州设计院,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三雄极光照明股份公司等大型设计机构签订协议,接纳我校环艺专业学生前往实习,让同学们能学以致用,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就业率。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地域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我们还在路上。相信在三亚学院创建阳光大学的理念下,学校的“二次创业”的战略中,我们会朝着既定目标,为理想中的大学教学、学术追求而不懈努力。
曹庆三教授设计课交流
课程作品
同济大学交流
中华艺术宫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