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技法---你知道哪些?

发布时间:2021-10-19浏览次数:0

2021年10月17日国际设计学院赵生国教授在书德楼320进行一场关于色彩技法的讲座。本次讲座针对艺术学院个年级学生,本次讲座主要讲授色彩与技法在建筑画法与表现中遇到的几个难题。 

赵老师在讲座列举了中外一些名家作品,目前色彩趋势如何发展,技法在绘画领域如何更好的表现现。

通过此次讲座学生认为对技法的表现更有信心,领悟到建筑文化历史内涵,老师与学生要换位思考,在教学中创设了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

1水彩画风景中传统技法的表现

(1)水彩画传统技法中水的运用

水彩画,顾名思义是一种以水为媒介的绘画形式。其中“水”是体现水彩画特色的首要因素。水彩画中的水作为稀释颜料的媒介具有明快、润泽、绚丽、高雅的艺术特色。自西方水彩画画种的独立到世界性的发展以来,它以一个独立的画种出现在画坛上,水媒介的运用在其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水在水彩画中的各种作用和表现效果、风格是水彩画作品个性特色的体现,同时也考验了水彩画中对于“水”的度的驾驭和整体技能的表达。如今水彩画的技法与时俱进,从单色薄涂到了多层的混合技法,在历史的积淀和水彩画规律发展的推动下,水在水彩画中的表现技巧始终贯穿古今。从水分、色彩、造型、调配及手法,从干擦、渲染、肌理等所表现出的不同的运用状态,无论是技法还是风格特点都是值得被关注的。在现当代水彩画中水媒材的多元发展和综合运用模糊了彼此的界限,使水彩画艺术又驶进了更新领域和发展空间。

(2)水彩画传统技法中的水色结合

水彩画中的水色结合,颜色溶于水之后产生的丰富的变化都使水彩画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水作为特殊的媒介剂,就像油画当中的调色油,松节油一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与颜色的混合中能够将厚重的色调,明暗的对比,虚实的处理统一在画面中,让颜色随着水的流动,渗化产生或朦胧、或厚重、或柔和、或流畅、或飘逸的艺术效果。吴冠中曾论水彩说:“水彩,水,彩,其特点就是在‘水’和‘彩’。不发挥水的长处,它比不上油画和粉画的表现力度,不发挥彩的特点,比之水墨画的神韵又见逊色,但它妙在水与彩的结合。彩墨虽也敷色,但以墨分五彩的墨来造型,水彩则主要以彩来造形。水彩画应发挥自己的特点。”传统的水彩画的语言形式和艺术主张在吴冠中先生这两句话中概括和总结出来了。中国画家田宇高的画法则多用空白填色透明画法,采用干湿并用,一次完成,虽然用色比较薄但很透明,并且让人感觉很浑厚。华纫秋做画时采用的是全湿的画法,将画纸打湿后裱在玻璃板上,作画过程始终都处于水淋淋的状态下,这样在全湿的画纸上,运用水色沉淀分离的水花肌理,充分发挥水的流动与渗透,将色彩的柔润与渗化,颜色的颗粒沉淀所产生出来的斑驳变幻的艺术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

2、国外大师的创新技法在水彩画创作中的运用

水彩画的技法,继承了古典丹培拉技法和油画的技法,水彩画中由浅到深多层罩染的完成方法,和丹培拉古典技法同出一辙,其中的薄涂和透明画法和干笔画法,是蛋彩画中共同有的技法。从美国著名水彩画家安德鲁·怀斯的水彩画作品中能够了解到,“怀斯的许多蛋彩画与当作画稿的精细铅笔素描,正好与水彩画中的清新与自然特性相反。他曾在整幅画面上描绘水彩作为蛋彩画的底稿。”油画中的突出光影和线条的技巧,在水彩画中也有很多体现,其中16世纪提香的透明色层重叠,采用多层覆盖的技法,以及17世纪鲁本斯的画面暗部透明的绘画原则都为以后水彩画家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画家们所采用的单色薄涂、多色薄涂、干底湿薄涂和湿底薄涂以及多层覆盖透明画法、细密画法、直接画法和混合画法(多层色彩重置加直接画法)为现代水彩画家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技法。怀斯特有的干笔画法,“可以从容地画出较为细致而明晰的景物,画时用手指握着,先挤出多余的墨水(或用抹布汲出),才开始作画。就如中国的毛笔,不但可画出刚直的细线条,而且笔锋的柔性及汲水力也不是一般水彩笔可以相比的。”英国画家透纳则采用湿底上的颜色和后来加上去的颜色混合与渗化,运用湿薄涂把风景中的大气透视和光色结合的变化和运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喜欢直接在抽象的有色底子上,将透明的颜色直接轻刷在有色的画纸上。运用点描、刷洗的方法将色彩和画面组织起来,使颜色变得明亮而又富有变化,这种技法可以从他未完成的画纸上观察到。在表现阳光和大气方面,技巧比较独特的另一位英国画家威廉·佩恩,他“把画笔笔毛分裂开来画树叶,把颜色刷来刷去构成前景,然后用面包和布把亮处擦出来……”由于他的这种新画法,使得他成为伦敦当时最时髦的绘画教师。而美国画家霍默的水彩画,则突破了其油画中采用底色做为光彩的覆层,而使其色彩的丰富程度受到限制的局限,采用水彩画的透明特点,笔触和颜色变得更为自由。

3、国内画家的技法在水彩画创作中的运用

当今中国的水彩画界,许多画家也呈现出自己独特的水彩艺术语言,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技法形式,在这里列举一二为例。我们从陶世虎细致入微的作品中不难发现,他吸收了国画、油画的很多技法,打破了水彩画技法中许多程式化的东西。他将油画浑厚的造型、微妙的色彩变化以及空间的处理充分运用到水彩中,让画面变得生动耐看;同时将油画中从暗部开始画起的创作步骤,用在水彩中,比较准确地把握了中间色调和亮部的关系,形成了浑然一体的水彩暗部的表现技巧。陶世虎用国画中的枯笔“飞白”、留空罩染等技术,取代了油画古典主义提白罩染的技法,使得画面中的任何部分都不用白色,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白纸的透明,从而达到画面亮部用光来统一,暗部用色来协调,光和影有机的结合起来的效果,加强了视觉的冲击力。此外,国画中“骨法用笔”的皴擦勾染,强弱顿挫,枯笔的曲折起落等,都被他用在表现物象的质感上。在局部造型中强调韵律的节奏,这样画面笔触虽多但并不繁琐,同时还有松动的感觉。陶世虎还吸收了国画大师黄宾虹的七墨即浓,淡,破,积,焦,宿的画法,用虚透密集的原理,进行十多遍的渲染,叠加,在保持了水彩画的透明性的同时,还增强了画面的厚重与含蓄。蒋智南作品中打动人心的就是画面的阳光和宁静,他擅长捕捉日常生活中的光影变幻,在表现技法中,利用水分的流淌,肌理的效果,使得画面酣畅淋漓,充满了流动感。蒋智南作画色彩大胆,用色虽然薄而透明但感觉浑厚,用笔很简练,颜色艳丽,强调虚实对比,表达主观感受,丰富了画面色彩的层次,使画面达到了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