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三亚的冬天”服装设计大赛作品图集---下篇
主题:潮•声
主题阐释:人类正在由工业化时代进入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移动互联使我们能够随时随地消费和生产信息。我们的生活也正在从一个以有形的物质产品生产为主的社会向无形的信息创造价值的社会阶段过渡,即以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为主向以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为主的社会转变。作为当代服装人,面对这样的局面,你是选择被大量的资讯与潮流顺势淹没,还是愿意逆向而行,聆听内心的声音,为这个最好的时代发声,为自己发声呢?本次设计,请结合你对这个时代的认知与了解,选择一个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将其融入到作品当中,替你发出在这个时代里最想呼喊的声音。
《下篇•听声》
的创意灵感则是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海南本土文化元素,设计手法上兼顾传统与现代,重点思考的是如何让传统文化和本土文
本系列作品的灵感来源于黎族哈方言中的甘工鸟纹样,采用扎染与拼布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去体现主题。通过蓝色与白色的色彩组合体现出不同的意境,就像我们闲暇之余抬头看见的蓝天与白云。
化更好地融入当代人的生活。
14 何玉洁《染冉》
本系列作品的灵感来源于黎族哈方言中的甘工鸟纹样,采用扎染与拼布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去体现主题。通过蓝色与白色的色彩组合体现出不同的意境,就像我们闲暇之余抬头看见的蓝天与白云。
15号作品 张东福《纹鸢》
本系列设计以海南甘工鸟为设计灵感,采用印花手法将甘工鸟的纹样和波浪纹样运用到服装当中,通过拼接、重组等造型手段设计出地域性与时尚感相结合的服饰作品。
16号作品 于龙《重·镜》
本系列作品以科技幻影手段与彝族传统服饰元素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设计。通过结构重组体现面料之间的呼应与对照,内搭上施以民族纹样,用数码印花来增强服装的层次性,表达出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
17号作品 罗宇星《傩MASK》
本设计以傩面具与祭祀元素为灵感,采用填充和数码印花的造型手段来体现傩文化中的“戴好面具,躬祀神邸”的寓意。作品以红色和蓝色为主色调,体现傩面具元素与现代时装相碰撞所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
18号作品 徐 悦《kes》
本系列作品以秦始皇兵马俑的铠甲作为切入点,提取出具有标识性的设计元素,服装中加入柳钉突出个性特征,金属与纱的结合打破了传统兵戎服饰厚重感,是对中式传统元素的一次创新尝试。
19号作品 林余珂《何蚀蓑》
本系列作品是环保主题,将酸雨侵蚀污染和蓑衣两者结合作为灵感来源。以蓑衣融入现代造型,采用经纬编织的手法来模拟经酸雨侵蚀后的面貌,以此呼吁人们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20号作品 孙皓轩《黎韵》
本系列作品从黎族文化中提取设计元素,借助海洋纹,森林纹和黎族纹样中鱼纹、鹿纹和鸟纹,结合涂鸦等造型手段对黎族传统图案进行二次设计,制作出既传统又新颖的现代时装。
21号作品 唐渊阁《纹》
黎,百年传承,固于本质。
作品将传统黎族的“纹”,当代牛仔的“纹”,破坏束缚的“纹”三者相结合,就是设计师想表达的《纹》。此系列作品将黎族传统纹样进行提取后对其进行二次创作,再应用于牛仔面料之上。同时在服装上作出多种肌理尝试,以表达对传统的突破。
22号作品章红莹《苗意》
本系列作品将苗族蓝染和蝴蝶纹样融入到服装设计中。苗族人对蝴蝶有独特的风情,亲切地称它为蝴蝶妈妈,苗族的蝴蝶纹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本作品试图将其运用到现代服装中,以新的形式诠释苗族传统文化。
23号作品申妍妍《茶•拂》
本系列作品以时间的痕迹为灵感来源,采用抽绳手法与茶染相结合的造型手段来体现植物的另一种生命形式。作品以茶色作为主色调,借助落叶、泥土、树枝、花朵等意象的组合来体现时间的流动。
24号作品王悠晴《戏说》
本系列设计以京剧为灵感,采用印花、立体绣等造型手段来体现京剧中的脸谱和水波纹。以深红,深蓝,卡其作为作品的主色调,完成京剧元素在现代舞台服饰中的经典呈现。
25号作品李玉浠《听“纹”》
本设计以黎族纹身为灵感,提取其中经典的纹样作为主要设计元素,选取了明度较高的蓝色和橘色相搭配的色彩方案,在款式上加以创新改良,通过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方式体现新的黎族风彩。
26号作品黄艳《触“聆”玫》
本系列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海南五指山苗族的盘皇舞(三元舞),借鉴盘皇章、盘皇面具、功曹图等形象,以印花、结构转换等方式进行二次呈现,作品以玫色系为主色,嫩绿色为点缀色,表现出人与上帝之间的交流,并与河南郑州暴雨事件的发生联系起来,表达希望年年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
27号作品喻梦洁《人神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