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光之照” ——从“华光礁1号”沉船看宋代航海文化

发布时间:2022-03-30浏览次数:0

2022年3月30日下午,三亚学院南海船舰科技馆系列科普讲座之“华光之照——从华光礁1号沉船看宋体航海文化”讲座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艺术学院服装与服饰专业黎珏辰教授主讲,吸引了一百多名对航海文化感兴趣的同学前来听讲。

海南自古以来就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被称为南溟奇甸,讲座伊始,黎老师以明太祖朱元璋的一段诏令“南溟之浩瀚,中有奇甸,方数千里”来引出此次讲座的主题。海南背靠大陆,直面南海,千百年来见证了海上丝路的兴衰更迭。随着“华光礁1号”沉船的被发现,越来越多的航海故事也渐渐浮出水面,为我们再现了古代航海历史的兴衰。

讲座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华光重现”,主要介绍“华光礁1号”的发现及研究整理过程。“华光礁1号”是中国远洋海域发现的第一艘古代船体,经考察它是一艘南宋商船。1996年被海南渔民首先发现,1998年初步打捞,2007年组建水下考古队正式打的,共发掘出水文物逾万件。黎老师借助海南省博物馆官网的线上特展将同学们带进一个虚拟的时空,借助数字技术,通过全景导览等技术将大家带入到华光礁1号特展的现场,直观体验沉船的发掘之旅及文物背后的故事。

图一/图二:海南省博物馆网上展厅

讲座第二部分“南溟泛舸”,主要介绍宋代航海文化与造船技术。我国古代造船起步于新石器时代,《物原》曾有记载“燧人氏以匏(葫芦)济水,伏羲氏始乘桴(筏)”,海南很多博物馆里还能见到用大葫芦加藤编制成的渡水工具。中国古代造船曾经出现三次高峰,分别是秦汉、宋朝、明朝三个时期。宋代是我国古代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海船在制造技术上有不少创新,比如水密隔舱的设计就大大增强了大型舰船的抗沉性和横向强度,该技术也被现代船舶所借鉴。

图三:华光礁一号水密隔舱的复原模型

此外,黎老师还给大家介绍了中国古船的三个代表船型及其特点:沙船为方头、方梢、平底、多桅多帆、吃水浅,主要产于江苏、近海航行居多;广船尖头尖底、船体长、多以铁力木所造、结构坚固、适航性能强、桅少帆多,一桅多帆、帆型如张开的折扇、多产于广州;福船原产于福州,船体高大如楼、底尖上阔、首尾高昂、首尖尾方、水密隔舱、吃水深、稳定性好、双舵设计、转舵方便、便于在狭窄的航道和多礁石航道航行。通过比对和推测,专家推测“华光礁一号”正是中国南宋时期福建省南部建造的一艘优质福船。

宋代之所以能够实现规模的远洋贸易,跟当时先进的航海技术是分不开的。那个时候,先人们缺乏先进的导航设备,他们依靠对天文、水文、风向的分析完成了一次次的远洋之旅,其准确程度丝毫不比今天的电子仪器逊色。宋人朱彧在《萍洲可谈》就曾说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值得一提的是,琼海谭门镇的许多老渔民家里,至今还保留名为《更路簿》的航海手册,除了记载通往某个地区的航程和航向,还详细记录了南海诸岛、屿、礁名称及准确位置等。《更路簿》被称为“南海天书”,成为海南渔民深耕南海的勋章和凭证。

图四:南海更路簿

第三个部分“宋瓷遗珍”,主要讲沉船货品及宋代的远洋贸易。

通过水下考古发掘,考古队员收集到的文物有近万件,大部分是宋代瓷器,其中7000件基本保持完整。瓷器中青白瓷最多,其次是青瓷,还有少量的酱褐釉陶瓷。中国早在汉代就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沿着海岸线行驶。这条航线安全但要花费很多时间。到了宋代,随着航海罗盘、水密隔舱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中国远洋航海技术飞跃发展,船只穿过中国南海深海区到达东南亚、中亚,一艘艘远洋帆船乘风破浪,在这条航线上行驶。“华光礁一号”就是其中之一。据文献记载,中国宋代以前在东南亚一带人们吃饭有的用蕉叶为盘,有的用葵叶为碗,有的用竹编、椰壳为器。中国外销瓷的大量输出却改变了他们的餐饮方式,影响了他们的饮食文化,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华光礁一号装载的瓷器就见证了这段历史。

图五:华光礁沉船上的瓷器

最后,黎老师指出,此次讲座题为“华光之照”,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将眼光投向南海,学会从一艘沉船去探讨历史、拓展思维、丰富认知。华光礁1号是在中国南海整体打捞出来的第一艘中国宋代沉船,他无疑是一件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为研究中国古代开发南海以及造船史、航海史、贸易史、文化交流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整场讲座,干货满满,互动频繁。整个会场气氛融洽,师生交流十分愉快,同学们纷纷表示希望有机会能跟随老师去谭门走走,除了可以参观航海博物馆,还能近距离观摩海上渔民的真实生活。

图六:讲座结束后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