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研究中心对保平村调研与考察

发布时间:2023-03-29浏览次数:0

一、保平村基本情况

三亚市崖州区保平村位于海南四大河流之一的宁远河下游,三亚市西部,东距崖州古城四公里,是海南革命老区村、海南十大文化名村和历史传统村落。全村居住面积约2.1平方公里,其中古民居保护区面积为0.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300多人,是汉族聚居的古老村庄。

保平村的区域环境优越,海陆空交通便捷。它距三亚主城区50公里,至三亚凤凰国际机场35公里,至南山国际货运港8.4公里,临近崖州区中心渔港,225国道、环岛西线高速公路和粤海铁路和西环高铁贯穿全境。四通八达的交通为保平村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保平村美丽富饶,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经济繁荣。粮食生产,南繁育种,水产养殖,水果槟榔,冬季瓜菜是保平经济的支柱产业。每年都有大批优良种子,热带水果,冬季瓜菜,槟榔椰子远销全国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有部分先富起来的村民生活步入小康。保平村是三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热点地区,规划建设的重大项目有高速入出口公路,村头景观古桥,铁炉塘生态河岸,古民居保护维修,保平港退塘还港工程,沿河景观大道工程,拟把保平革命公园、保平书院、保平桥、望阙亭、毕兰村遗址、保平港、关帝庙、妈祖庙、炮台墩、跑马坡都链接在绕村文化长廊上,以供村民文化娱乐、休闲健身和旅游观光。

保平村文化发达,社会繁荣,文明进步,人民团结,和谐安定。

二、历史传统建筑风貌

现状规模、历史年代及原貌保存情况

保平村的历史传统古民居建筑群是海南岛内唯一仅有的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特色价值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保平村保护范围内。现存明清的民居建筑群和近现代传统风貌民居建筑连成一片,建筑范围总面积约0.25平方公里,其中清代古民居建筑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

保平村的历史传统建筑按其功能可分为学堂、庙宇、宗祠和古民居四大类,书院、庙宇、宗祠等公共建筑已在70年代以前全遭破坏,唯有古民居能大片保存下来,这些民居多为一进、二进,呈三合、四合院落布局;一般民宅建筑形制多为单进布局,由门楼、照壁、左右厢房、堂屋等建筑主体构成。

这些建筑最早的建于明代,大部分建于清代,少量建于民国时期;传统风貌建筑多为20世纪80年代前兴建,这些历史建筑带有明显清代建筑特色和崖州地方特色。

三、建筑价值

保平村古建筑是其独有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产物,是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下独有的文化特产,具有较高的文化质量和社会、学术研究价值。

(1)具有巩固祖国边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地缘坐标的重要意义。保平港是古崖州的海防门户,有军事设施炮台墩和跑马坡。是中国最南瑞的骑射竞技场和海防炮台,港口不仅有防卫、商贸和渔业生产的功能,同时还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必经的天涯驿站。

(2)研究古崖州乃至整个海南的社会发展、开发建设和文化历史的重要依据,通过对保平村古建筑的研究,可以了解古崖州乃至整个海南的社会发展、开发建设和文化历史的脉络,贬官们留下的历史文物和历史遗迹,都是彰显保平历史文化内涵的基础。

(3)丰富并提升了三亚市作为著名旅游城市的文化内涵。打造保平古民居和历史文化旅游点,以保平村保存完好的古代民居、蕴厚的历史文化、红色的旅游资源、美丽田园风光和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崖州民歌,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对加速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展现三亚历史文化风彩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4)保平古建筑所具有的独特结构,群体布局形式,是三亚市独有的,它体现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历史建筑的特征,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高品位的特质,在中国传统建筑实例中,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三亚市委、市政府、崖城镇委、镇政府和三亚历史文化名镇管委会十分重视保平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三亚市政府在编制崖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的过程中,保平村的保护已成为规划中的重要部分。在《崖州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三亚市崖州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规定》中都对保平古民居和历史文化遗产提出了有效的保护措施。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文化部门集中人力对保平村古建筑和历史文化进行全面普查并记录存档。今年市政府已安排2000千多万元开始建设入口公路。二OO八年保平村入选海南十大文化名村。将保平村建设成历史文化名村,已成为三亚市政府及全市人民的共识。全面实施崖州总体规划和崖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统筹解决好保平村古民居和历史文化保护管理,加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加速保平村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展示独有特色的天涯历史文化,保平村将在历史文化名村建设中焕发光彩。

调研考察组集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