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深深深几许|赏徐悲鸿《庭院》

发布时间:2024-06-15浏览次数:0

徐悲鸿在1942年于云南大理创作了这幅白族庭院油画写生作品《庭院》所展现的是中国边疆云南鸡足山的一座庙宇

庭院特征包括黑瓦白墙、正堂过道的照壁石屏,以及屏下用楚石砌成的方形花台。花台内种植木本花木,边沿放置花盆,种植草本花卉。地面多铺方砖或红沙石地砖,这些都是典型的白族庭院风格。

画面中,屋舍是在中国最常见的灰色。徐悲鸿很喜欢用调和许多颜色而成的“脏”颜色,他认为风景画中太过强烈的色调只能占画面的极小部分,而大部分要用灰色调,如此才能有“烘云托月”之妙。花卉不是像西方的静物画中一样摘下来放在花瓶中进行写生,而是一整棵花树在画面中呈现出的正在生长和正在开放的状态。徐悲鸿先生在这一点上抓住了整幅画的重点,即画中所应当体现出的“气趣”。
   徐悲鸿的庭院油画不仅是对白族庭院风格的精细描绘,也反映了画家对生活真实的尊重和对艺术细节的精细处理。通过这幅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徐悲鸿的艺术追求和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洞察力

在他的油画语言体系中,除了当时折衷主义学院派导师的影响,还吸收了西方古典画家丢勒、库尔贝、提香、门采尔等人的因素,因此他的油画作品既有欧洲古典油画严谨的人体结构,也有一些印象派对光、色的研究成果。
    他的作品体现宁静、含蓄、优美的东方意境,与西方油画的强烈、丰实是有明显区别的,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东方特有的优雅风韵,也流露出中国人细腻丰富的情感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