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上岸】澳门理工大学视觉传达2101关禧琳

发布时间:2025-05-23浏览次数:7002

姓名:关禧琳


所在学院、专业、班级:

国际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视觉传达2101


录取于:澳门理工大学跨领域艺术专业


大学期间获得的主要成绩:国家奖学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书福奖学金三等奖(吉利集团);连续三年获得三亚学院学业奖一等奖

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研究院创新设计工作坊项目优秀学员

三亚学院国际设计学院专业社团“海南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

三亚学院新媒体中心公关组干事;

吉利汽车飞墨AI绘画平台Prompt工程师计算机一级证书;

戛纳金斯坦国际设计大赛铜奖;第四届伦敦中华艺术交流展铜奖;国青杯艺术设计作品展评二等奖;首届“AIGC赋能新视界”作品征集大赛一等奖;第二届大学生可持续设计大赛三等奖;中英国际创意大赛铜奖;西班牙ROCA平面设计铜奖;CADA第五届日本概念艺术设计奖铜奖;USDA美国新概念设计艺术奖作品征集大赛全球二等奖


考研感悟:从三亚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到澳门理工大学跨领域艺术研究生,这段旅程让我完成了从设计执行者到艺术思考者的蜕变。作为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和多项国际设计奖项得主,我始终在探索艺术与商业的共生关系。备考期间最大的突破,是学会用作品集讲述思考过程而非单纯展示成果——从追求技法完美到珍视探索痕迹,从单一领域表达到主动寻求跨学科碰撞。在图书馆的凤凰花影下绘制的每一张草图,都教会我像热带阳光般热烈创作,如南海季风般包容不同可能。即将开启的澳门求学之旅,正是对这种跨界思维最好的延续。

证件照:

前期准备与院校专业选择

1.请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决定考研的,当时是基于哪些因素做出这个决定的呢?

其实从大三上学期开始,我就有意识地关注留学信息了。这个决定主要基于三个考量:首先,在实习时发现,品牌升级项目往往需要融合交互、空间等多维度的艺术表达,这让我意识到跨领域能力的重要性;其次,参加设计大赛时,评委特别肯定了我将设计项目数字化再创作的理念,这激发了我对传统与现代艺术融合的学术兴趣;最后,三亚学院导师建议我——'视觉传达的边界正在消失,系统性的跨学科训练会让你走得更远'

复习规划与时间管理

2.复习过程中难免会有疲惫期,您是怎样调整自己的学习节奏,保证每天高效学习时间的呢?

其实我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自律,就是找到了一些适合自己的小窍门。比如我从来不会强迫自己早起,发现上午10点到12点才是我的高效期,那就把最重要的作品集修改放在这个时段。平时学累了就换换脑子,特别爱去探索新的地方喝下午茶,反而经常能蹦出新点子。周末必须给自己放个小假,跟朋友去海边溜达或者看场电影。说实话,适当的放松真的不会耽误进度,反而能让脑子更清醒。备考嘛,最重要的不是把自己逼得多紧,而是要找到让自己舒服又能持续坚持的节奏。

学习方法与资料使用

3.您有没有参加过考研辅导班,您认为报班对考研复习的作用大吗?如果报班,有什么注意事项呢?

关于作品集辅导班,我的建议可能有点反套路:报班就像买化妆品,关键看适不适合自己。我当初试听了3家机构,最后报了其中比较适合我自己的一间——老师一眼就看出我作品集的两个硬伤:叙事逻辑断裂和过程展示不足,这钱花得值。但说实话,80%的问题其实都能自学解决,比如我在Pinterest扒了200+套名校作品集,在Issuu下载了澳门理工学长姐的毕设,比机构千篇一律的模板管用多了。特别提醒要防坑:别轻信名校导师头衔(可能是毕业校友),警惕直接帮你改图的老师(好的应该教思维方法),记得给原创作品加水印(真遇到过同学创意被机构抄袭)。最扎心的是,面试时导师突然问我:这个版式是机构教的吧?——原来顶级院校早就看透这些套路了。与其花3万报辅导班,不如用这个钱买正版ps,ai软件,或者直接飞去澳门看毕业展,这些才是实打实的投资。

心态调整与压力应对

4.考研过程中压力很大,您遇到心态崩溃的时候是怎么调节的,有没有什么小技巧可以分享给学弟学妹?

考研期间保持心态的秘诀就是:每天睡前写3件小成就,哪怕只是整理错题本这种小事,每周达成目标就奖励自己一顿大餐或追剧时间——这种积累式成就感特别管用。少刷逆袭帖,少和别人比进度,遇到过度关心的人,直接微笑说考完再聊。记住状态有波动很正常,某天摆烂不等于失败,提前想好Plan B反而能减轻焦虑。考研比的不是谁更强,而是谁更稳——你的对手可能比你还慌,坚持到底就已经赢了八成。

复试经验与调剂经历

5.在复试面试中,有没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老师比较看重哪些素质或能力?

首先,思维能力是重中之重。考官会深入探究作品集中不同领域元素的融合逻辑,建议准备2-3个能体现你独特方法论的具体案例

其次,学术批判性尤为关键。当被指出作品不足时,不要简单致歉,而要展现改进思路。我提前准备了作品缺陷分析表,将每个项目的不足转化为后续研究方向,这种学术自觉性获得考官好评。

此外,过程可视化也很重要。我携带了包含草图、实验失败品和灵感笔记的创作档案袋,这种对创作过程的系统性记录让考官看到了严谨的学术态度。

最后提醒,所有展示材料都要确保学术规范性,包括引用的准确性和术语的恰当使用。面试前我曾模拟发现,即使是一个理论家的名字拼写错误,也可能导致对学术诚信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