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城是我国最南端的古镇,历史悠久,人文璀璨,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许多名人足迹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崖城东门骑楼街作为崖城最具有代表性的风格建筑群,骑楼建筑形态的演变也是为了适应社会前进的步伐,而社会在发展、进步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带动骑楼朝着良好的趋势发展、演变呢?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骑楼的自然老化、自身功能减退、产业竞争力丧失,自我更新不足与被动管理落后以及人为的规划失策、认识偏见等各种各样的自然、社会及人为因素都成为了骑楼历史街区日渐衰败的强烈原因。
乃嗲笃悟,是崖州话中崖州书屋的意思,本次设计通过对崖城骑楼建筑群的历史与文化背景的研究展开,结合地域性元素提取来探讨大量沉睡在岁月的长河中普通骑楼的改造策略。
根据骑楼街的现状在地段居中,连续性较强的骑楼建筑中选取了一处建筑单体作为调查样例进行测绘,以对其各个空间进行具体的分析与研究。
骑楼本是东西方文化结合的经典产物。本次对骑楼建筑单体的改造,在保持原始建筑结构框架的基础上重新分配室内空间的各项机能。以尽量保留原本的历史文化痕迹为前提,结合东西方文化有机的利用地域元素和一些现代元素简洁、有力地为骑楼注入新的生命。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崖城骑楼历史街区一带的常见人群包括当地的居民和中小学生。因为离骑楼街不远处设有两所学校,所以附近常有学生群体经过。另外,随着近几年海南各地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照此趋势,我们可以大胆的预测就在不久的将来,作为三亚市唯一历史文化名镇的崖城镇必定成为游客聚集的人文旅游胜地。所以,庞大的游客群体也必须列入主要的受用人群当中。
根据崖城骑楼历史街区的实际状况,本次是对骑楼建筑单体进行改造,故可将本次改造定格为小型特色改造项目。我们可以借鉴已有的城市大范围骑楼街区改造案例中恢复历史街区文化风貌的重要指导思想,灵活参考其中一些合理的改造方式、方法,结合崖城骑楼街现状可将街道中的骑楼建筑改造成为商业、娱乐、餐饮、休闲、游览等性质,具有强烈当地人文风貌的特色商业铺面。还原街区旧时的商业氛围,丰富街区的文化内容,提升经济效益。
本次改造设计将以实地调研样例作为改造基地,先挑选出数项商业建筑类型,分别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功能分析,然后综合考虑,筛选出笔者认为最为合适的一项确定为最终的设计目标,进行深入设计,即为本次研究的核心。
街区中的骑楼建筑具体可以改造为客栈、餐厅、茶楼、书屋、商场、剧院等类型的特色商业场所。而从地方文化的传承,以及旅游商业综合价值出发考虑,笔者认为,其中茶楼、剧院及书屋相对更加具有代表性。故此,便以这三者为例进行初始的功能分析与探究。
设想的方案将地方的茶文化与源自西方的咖啡文化融入到茶楼中,不仅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也能彰显崖城骑楼街区的独特。海南的戏剧文化是海南不可忽视的文化要素之一,在此处设置剧院,将琼剧、军戏、临剧、儋州山歌剧以及当地的民间戏剧等海南戏剧的地方文化传承与发扬,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知识是智慧的根源,小小的书屋也可以成为知识的海洋。当地乃至各地的种种文献资料、文化符号均可以汇集于此,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也能聚集到这里。当年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不就是因为民族的振兴重在于人民精神上思想文化的充实与提升吗?书屋虽小,可其蕴含的意义深远。结合当地的各项环境因素综合考虑,在这里设置书屋不但能更加全面的展示地方文明,还可以切实的辅助教育机构提升当地的教育水平和居民综合文化素质。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书屋相对能够更加全面的表达出当地的文化特色,也拥有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笔者决定将本次的设计目标确定为骑楼建筑改造书屋方案设计,希望以此为典型,带动整个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工作有序的开展。
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分别提取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域元素,其中的纹理、符号等元素可以通过恰当的方式直接运用到设计内容当中;例如硬质线条,“接檐”结构形式之类的元素,可以从其形式上灵活提炼出线的叠加、穿插等设计形式,贯穿于方案设计中;而地方文化元素是指引设计灵魂的核心元素,本次设计应在最大程度保护骑楼建筑原始结构、形式的前提下,对室内空间进行重新合理划分,并赋予其新的功能特征,而这个过程必须将上述地方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以强化空间的地域特征,提升设计的层次与高度。同时,也希望能借此机会,重拾一些已被遗失的经典地域文化,将其重新继承并发扬光大。整个元素提炼的过程不仅为接下来的设计方案提供了重要的素材,还有效的增强了设计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老爸茶,意为上了年纪的老爸老妈子们喝的茶,喝老爸茶一般是他们退休或工作闲暇之余,打发时间的一种消遣方式。对于大多数海南人而言,一日之晨始于老爸茶店。他们轻装朴素,三五人相约,或是街角偶遇便一块儿去“吃茶”。
据一位老茶人回忆老爸茶店的历史说,老爸茶店的兴起和归侨有着密切的关系。19世纪末期,一些琼籍海外乡亲联合在得胜沙修建了几条骑楼街道,新街道面对海口市的长堤码头,得地利之便,商贾往来,货流相接,很快成为当时海南的商业中心。一些回乡的老华侨,就在得胜沙经营起新式茶店(即今天老爸茶的前身),供来往商客住脚休息。那时候,茶店里供应红茶、咖啡、牛奶、还有西式糕点,规模大些的茶店还向茶客提供汤面、粥粉,以及海南最地道的小吃,很受客人的欢迎。加上地方文化的融入,老爸茶便成了海南民间文化中最昌盛的一页。据官方考证,得胜沙应该就是老爸茶最先起源的地方。
老爸茶文化已历经百年,据《海口市志》记载,上世纪70年代以前,喝茶消费不高,一二角钱一壶茶,或要上一杯加糖的红茶,再加上一块糕点,也不过一块钱左右,因此茶店生意兴隆。但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口老爸茶馆的老板们立即把“大众茶”改为茶艺馆(当时老爸茶几近绝迹),内部布置豪华,每壶茶收10元左右,普通百姓极少光顾。1992年以后,一些精明的老板率先恢复了以前的大众茶,深受一般群众的青睐。也就是从那时起才正式命名为“老爸茶”,意为老爸老妈子们都能喝得起的茶。这期间三起三落,使得老爸茶店铺整改,新文化融入,旧貌难寻。
庭院上方原本未封闭的通道可以使庭院更加开阔、通透。在本次改造当中,将此通道保留了下来,但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石廊、玻璃窗等半封闭设计,使其不仅不会在这个热带地区完全裸露在灼热的阳光照射下,又可以仍旧延伸庭院的开阔与通透之感。入口上方的八边形中空部分是以前居住者用来从一层到二层吊运货物所用的,后来渐渐就废弃了。在改造中,这个结构也得到了保留,笔者将其改造成了二层阅览室的书签架。这样,不仅留下了历史的影子,更是让这个老旧的痕迹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别具新意的存在于现在这新的空间当中。
崖城骑楼的外立面在之前从来没有得到过全面、系统的保护。因缺乏人工维护,骑楼的窗棂大都已破损。而外立面的损坏主要还是来自于自然的侵蚀,其病害主要包括:表面溶蚀,局部缺失,墙体结壳,水锈,污渍等。
对于建筑立面的保护与改造,应以保留原始的建筑装饰、历史信息为主,在建筑主要结构无损坏的情况下,应尽量保留骑楼原本的建筑面貌。只对其较为严重的病害点进行清理、修缮,对已经破损的窗户和入口部分重新进行设计改造。根据崖城本以旅游、文化为重点建设内容的发展方向,骑楼建筑历经沧桑的原貌更加能够体现这个古老城镇深邃的历史与文化背景,骑楼原始面貌的留存对城镇风貌的建设有着特殊而深刻的涵义。而新旧相容的更新改造方式也将建筑最真实的状况呈现给了世人。
(出自学院南海地域建筑文化遗产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