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与新潮的碰撞!镌刻历史的桃花源—— 崖州古城口袋公园设计

发布时间:2025-06-02浏览次数:6130

作者:朱欣瑞专业:环境设计指导老师:冉旭

设计说明

在快速城市化与公共空间稀缺的背景下,崖州古城口袋公园设计聚焦三亚市崖城中心渔港闲置空地,以“水元素”为灵感,通过“历史文脉转译、生态系统构建、全龄场景融合”三大策略,打造集文化体验、自然休憩、活力互动于一体的微型城市绿洲,推动古城空间更新与社区活力提升。

 1  区位分析

 2  交通分析

 图3  周边环境分析

 图4  场地现状分析

设计理念:历史与生态的双重织补

设计以“镌刻历史的桃花源--崖州古城口袋公园设计”为主题,提取“水滴+涟漪”符号贯穿空间布局,形成“一轴多核”结构——以文化体验轴串联入口展示、儿童游乐、滨水草坪等六大功能区。同时,遵循《口袋公园建设指南》生态要求,采用透水铺装、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技术,构建年径流控制率达85%的海绵系统;植物配置以三角梅、凤凰木20余种本土物种为主,形成“乔木-亚乔木-灌木-地被”四层垂直生态,降低30%养护成本的同时增强生物多样性。

 图5  元素演变

 图6  平面图设计

 图7  竖向爆炸图分析

图8  植物配置

入口展示区:热带风情的活力门户

主入口以三亚市花三角梅为核心景观,搭配粉萼鼠尾草形成粉色花带,结合洋紫荆、黄槐决明遮荫乔木,构建多层次绿化界面。开放式广场与艺术化“PARK” 标识形成视觉焦点,日均人流量承载能力提升40%,成为古城的 “绿色会客厅”。

9  主入口效果图

广场休闲区:社区生活的能量枢纽

开放式广场采用防滑透水砖铺装,中央下沉式花池种植三角梅等耐旱植物,兼具景观美化与雨水调蓄功能。环形廊架覆盖本地藤本植物,形成自然荫蔽空间;健身器材区、棋桌石凳与应急避难标识整合设计,白天服务老年人康养、上班族午休,夜间通过智能照明系统保障活动安全,日均使用时长超12小时。

图10  广场休闲区效果图

儿童游乐区:自然启蒙的趣味场域

针对3-12岁儿童,划分“攀爬探索区”与“认知互动区”螺旋型金属攀爬景墙融入黎族图腾纹样,彩色塑胶地面嵌入压力感应音符装置,搭配朱槿、龙船花等无毒花卉,激发儿童感官发育;树池坐凳与植物科普牌结合,形成“游玩 +教育”复合场景,家长休息区同步配置充电设施,兼顾亲子需求。

 图11  儿童活动区效果图

文化体验区:可触摸的历史记忆匣

以耐候钢板为载体,通过镂空雕刻、锈板肌理等工艺,将崖州“渔港文化”“黎苗风情”“科举历史”转化为立体景观语言。文化展示墙嵌入AR互动装置,扫码可观看《崖州志》动画场景;夜间灯光投射历史人物剪影,打造“白天观锈板、夜晚赏光影”的沉浸式体验,游客停留时间平均增加25分钟。

 图12  文化体验区效果图

滨水草坪区:生态共生的城市客厅

依托场地滨水优势,打造生态草坪,配置可移动遮阳伞与防腐木坐凳,满足野餐、瑜伽、小型音乐会等多元活动。亲水平台以防腐木栈道延伸至水面,搭配水生植物净化系统,形成“人 - 水 - 绿”互动界面;夜间草坪灯与水下灯带勾勒轮廓,营造“渔波映月”诗意氛围,成为年轻群体热门打卡点。

 图13  滨水草坪区效果图

停车场区:生态集约的功能样板

南侧停车场采用植草砖铺装,车位间以垂叶榕分隔,绿化率达25%;智能感应照明与地面涂鸦结合,融入“渔歌号子”文化符号,30个标准车位通过错峰停车设计,日均利用率提升至85%。植草砖缝隙种植狗牙根等地被植物,实现“功能化”与“景观化”的平衡。

 图14  停车场效果图

 设计亮点

栈桥穿越滨水草坪区与文化体验区,设置悬挑观景台,可俯瞰全园景观与远处崖州古城轮廓,成为最佳摄影打卡点。通过AR 导览、光影叙事等技术,将崖州民歌、打柴舞等非遗元素转化为可参与的空间体验,年轻游客文化认同度提升 38%。设计透水铺装面积占比62%,夏季地表温度较周边降低 3-5℃;雨水花园与生态洼地联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85%,有效缓解古城内涝问题。从儿童设施圆角处理、老年人无障碍坡道,到上班族手机快充座椅,实现“3 岁到80 岁” 使用场景全覆盖,特殊群体满意度达92%。

 图15  鸟瞰图

设计价值:古城微更新的示范样本

该设计以“小而精”的口袋公园为载体,探索高密度建成区“文化激活+生态修复+社群联结”的更新路径,将闲置空地转化为承载城市记忆、提升生活品质的复合型公共空间。未来,项目有望联动崖州中心渔港、崖州古城等文旅资源,形成“口袋公园—历史街区—滨海景观”的游览闭环,为三亚“15分钟全龄友好公园圈”建设提供实践范本,推动历史名城在现代语境下的可持续发展。

15  展板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