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年艺术学院围绕学校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紧紧围绕“三个校园”和“产教融合”,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不断改革创新科研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产教融合科研项目结硕果,我院获批4项省教改研究项目立项。详细情况如下:
一、冉旭教授《海南艺术设计专业学位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冉旭教授成功获批一般资助项目《海南艺术设计专业学位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号:Hnjg2025-135),为我院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拉开了序幕。本项目聚焦海南艺术设计专业学位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内容包括:构建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差异化培养框架,涵盖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融入产业需求优化教材选用与编写机制,强化案例教学;探索行业导师作用机制与高校协同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实践教学,推动学生参与产业实际问题研究;推进课程思政融入培养全过程,建立质量评估机制;完善毕业论文真题真做保障体系,强化双师型导师培养与激励。
研究课题以培养模式差异化设计为核心,联动教材、导师、实践、思政、论文等环节,形成“需求导向—机制创新—质量提升”的研究闭环,突出产教融合与思政引领,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尝试构建 “双师协同 + 真题真做 + 全程思政”的培养模式。
二、郗瑞鲁老师《从田野到课堂:传统文化在设计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郗瑞鲁老师获批重点资助项目《从田野到课堂:传统文化在设计教学中的实践研究》(项目号:Hnjg2025ZD-57)。本研究聚焦田野考察法在设计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围绕适用性研究、教学模式构建、案例开发和学生能力培养四个关键维度展开。通过系统分析田野考察在传统文化挖掘与课堂教学转化中的适用研究构建“走出去”、“引进来”教学体系,打通文化调研、创新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全链条,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教学应用提供可行性教研路径(图1)。
图1 课题研究内容与框架
以东坡笠等典型文化符号为研究对象,开发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设计案例,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模板,为课堂教学注入鲜活的实践内容。研究还聚焦田野考察对学生跨学科能力的培养,包括文化认知、创新设计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结合成果评估,为田野考察融入设计教学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项目旨在实现从文化资源到教学资源的实践转化,推动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深度融合,为设计教学改革注入全新动力(图2)。
图2 技术路线
三、江岸飞老师《新文科背景下“设计+X”课程体系赋能海南区域经济发展实践研究——以产品设计专业为例》(项目号:Hnjg2025-131);
在新文科背景下,“设计+X”课程体系强调以正确的价值观和深刻的人文精神为中心,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出具有跨学科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设计人才。
研究主要构建基于“两融合一交叉”的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即:(1)以产品设计专业为中心,研究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产业和教学之间的融合,即“学科融合、产教融合”;(2)以学生为中心,研究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之间的交叉,即“学用交叉,学以致用”。同时研究新兴领域的技术进展与学科对接的方式,在新文科背景下更好地实现“设计+X”教学的融合,培养学生在先进的价值观导向之下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文科背景下“设计+X”课程体系赋能海南区域经济发展实践研究体现了当前教育改革中“学以致用”的重要价值导向。但这并不等于学科发展要完全走向市场化。新文科背景下的“设计+X”课程体系应通过设计专业的业态体现社会责任,实现更加和谐的社会愿景,为新工科、新医科和新农科的发展提供方向、标准、价值判断,为社会长远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四、吴耀华老师《产教融合视域下城市设计课程体系整合优化研究》
课题基于产教融合视域对城市设计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优化探索,在强化各年级教学目的、手段进阶关系的基础上,设计课程以能力进阶为目的组织教学模块,并在“基础·认知、单体·介入、群体·衔接、城乡·融合”的教学序列中,将过去以不同尺度城市设计为核心的设计课,变更为系统地组织“小建筑、建筑群、住区设计、村庄规划、小城镇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等教学板块,侧重培养学生对不同类型规划设计的认知、强调思维逻辑体系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突出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训深度培养(图3)。
图3 城市设计课程体系的核心知识能力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