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进程中如何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建设” 主题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6-11浏览次数:6667

611日上午10点,以 “城市更新进程中如何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建设” 为主题的专题讲座在 1 304 教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聚焦城市化进程中的热点议题,深入探讨了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路径,吸引了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参与。

随着城市更新的深入推进,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的空间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等问题愈发凸显。讲座指出当前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呈现 “碎片化、非均等化” 的布局特征,城市已从生存型需求转向享受型需求,而乡村仍处于生存型需求阶段,这种差异使得均等化建设成为城市更新中的关键课题。

讲座中,徐游副教授详细阐释了 “均等化” 的双重内涵 ——“空间均等” 与 “空间公正”。“空间均等” 强调设施资源在地理范围内的地域性平等,要求公共服务设施在数量、质量、位置上实现均值与均距;“空间公正” 则注重资源分配过程中的公平,确保不同社会阶层在人文习俗与地理环境各异的地区,都能享有与需求相匹配的设施服务。这一理论框架为城市更新中的设施布局提供了多维思考角度。

针对城市更新中复杂的人口结构与差异化需求,讲座深入剖析了公共服务设施的供需结构矛盾。城市边缘区扩张、乡镇撤并等现象导致人口非均衡聚集,城市居民追求便捷化、多样化、品质化的设施服务,而乡村居民则更注重基础功能的满足。主讲人强调,现有配置模式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需推动以供需为导向的模式转变,在结构重构中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实践路径方面,讲座提出了构建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体系的三大方向:一是从地域维度(城乡、城区、乡村、城乡结合部)和时序维度(动态调整)多维度平衡规划布局;二是提升配置的社会公平性,关注流动人口、弱势群体等常被忽视群体的需求;三是创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差异化供给模式,针对城乡居民属性特点采取不同布局策略,避免 “一样化” 建设。互动环节中,就老旧小区设施改造、城中村公共服务配套等具体问题与主讲人展开讨论。同学表示:“讲座让我认识到,均等化不是简单的平均分配,而是要在空间、制度、需求等多层级实现公平,这对未来的实践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学生可借此建立对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系统性认知,明确其在城市更新中的重要地位,理解均等化并非简单平均,而是融合数量、质量、空间、制度、需求等多维度的综合判断,从而拓宽专业视野,深化对城乡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等专业领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