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霄教授莅临三亚学院艺术学院,开展《生成式AI艺术原理与创作过程》夏季短学期专题讲座

发布时间:2025-07-01浏览次数:6245

2025年夏季短学期期间,三亚学院艺术学院特邀数字艺术家、创意技术专家罗霄教授开展题为《生成式AI艺术原理与创作过程》的专题讲座,为动画专业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师生带来一场AI艺术领域的学术盛宴。此次讲座聚焦生成式AI技术前沿,结合罗霄教授的实践案例与理论研究成果,深入解析AI如何重塑艺术创作逻辑,助力师生掌握“AI+”时代的设计创新能力。


AI艺术理论:从技术原理到文化转化的系统性解构


罗霄教授以“CyberFish”系列作品为例,系统讲解生成式AI的核心技术路径。他通过StyleGAN模型训练的流程演示,揭示了AI如何从数据集构建、模型训练到生成式输出的完整链条,并展示了AI艺术在隐空间插值、实时投影等方向的创新应用。针对AI艺术的理论建构,罗霄教授提出“生成模型+CLIP”的技术范式,强调AI通过文本提示(Text Prompt)引导图像生成的过程,本质是自然语言与视觉算法的深度融合。


在理论层面,罗霄教授结合“AI聊斋”项目,详细阐述Diffusion模型(扩散模型)与Stable Diffusion在AI艺术创作中的关键作用。他指出,Stable Diffusion通过Latent空间(隐空间)压缩技术,将图像数据量降低48倍,极大提升了生成效率与艺术表现力。此外,他还对比了GAN(生成对抗网络)与Diffusion模型的技术差异,揭示AI艺术创作从“对抗生成”到“迭代优化”的范式转变。


实践应用:AI工具链与跨学科创作流程


针对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创作需求,罗霄教授现场演示了AI艺术工具链的实战应用。他以“CyberFish-Front 2.0”动态影像项目为例,展示了StyleGAN与Midjourney协同生成插值动画的全流程,涵盖文本提示优化、模型参数调整、多模态数据融合等关键环节。在动态影像生成部分,他重点解析了AI着色器算法与实时渲染技术的结合,为师生提供了可复用的AI动画创作方法论。罗霄教授还分享了AI在品牌设计、IP衍生开发等产业场景中的落地经验。他以“二维码芯片艺术设计”项目为例,演示了ControlNet如何通过精确控制实现工业级设计需求,并展示了AI纹样生成与算法结合的创新案例。这些实践案例不仅拓宽了师生的创作视野,也为AI技术与艺术产业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可行性路径。



产学研融合:AI赋能艺术教育的创新探索


作为三亚学院艺术学院行业导师,罗霄教授长期关注AI技术对艺术教育的革新作用。他在讲座中强调,AI不仅是工具,更是艺术创作的新媒介与新思维。他鼓励师生将AI技术融入动画分镜设计、角色动态生成、数字场景构建等核心课程中,通过“AI+”课程模块提升跨学科创作能力。


三亚学院艺术学院教学院长孙晋博博士表示,此次讲座是学院“AI+艺术”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环节。未来,学院将与罗霄教授团队深化合作,共建AI艺术实验室,开发基于生成式AI的动画创作课程,培养兼具技术素养与艺术创造力的复合型人才。


学术影响与社会价值


罗霄教授的讲座在师生中引发强烈反响。动画专业教师赵安强指出,AI技术为角色动态生成、虚拟制片等教学模块提供了创新工具,显著提升了教学效率与创作质量。此次讲座是三亚学院艺术学院“夏季短学期”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将持续引入AI领域顶尖学者,通过学术讲座、工作坊、产学研项目等形式,推动AI技术与艺术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国产动画与数字媒体产业发展输送创新人才。


新闻背景:


罗霄教授简介:数字艺术家、创意技术专家,实验编程创始人,现任华光AI影视艺术学院执行院长,三亚学院艺术学院行业导师。


讲座亮点:结合“CyberFish”“AI聊斋”等案例,系统解析生成式AI技术原理与创作流程,展示AI在动画、设计等领域的产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