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2025年5月24日,三亚学院艺术学院2021级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答辩在书徳楼315教室举行,期间对三亚崖州大学城片区概念性城市设计项目进行了答辩讨论。
城乡规划专业21级学子丁浩、张自强、吴绮晴、李文艳、卢兆阳、马亚亮、杨波、潘利勇、张昌富9名同学在吴耀华老师的指导下,以崖州湾大学城为实践场域,将毕业设计与城市发展痛点深度绑定,通过“问题导向 - 设计策略 - 方案生成” 的全流程设计,交出了一份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的答卷。这群年轻设计者聚焦资源共享、校城融合、生态优先等核心命题,用图纸与模型勾勒出自贸港科教新城的未来图景。
图1 城市设计鸟瞰图
二、项目概况与上位规划
项目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南部的崖州湾科技城内,自然禀赋优越,交通条件便利。北临环岛高速公路和科技隧道,南接研学西路,西临晒经坡路,东至振兴路,规划范围面积约3.75平方公里。场地北部隔环岛高速与南繁科技城相邻,东侧跨振兴路与深海科技城相接,西侧为湿地和宁远河,南侧滨海,环境优美。
《三亚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中指出重点提升城市创新功能,打造世界一流的热带农业科学中心、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将三亚建设成为国家创新城市。
三、设计理念:以问题为导向的三大破局路径
鉴于我国多数大学城面临资源浪费、校园壁垒、管理失灵等困境,设计团队从三亚独特的“纬度、温度、深度”区位优势以及相关上位规划要求出发,对区域校城融合、资源共享与生态保护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大学城发展的核心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共享--融合--生态主导开发模式(SCE)”的设计策略。
(注:SCE:Share&Combine&Ecology,即共享、融合、生态)
图2 “S-C-E”主导开发模式示意图
共享(Sharing):打破校园与城市的界限,推动教育、科研、文体设施的无缝对接。例如,规划“城市共享区”“校际共享区”“校园内部共享区”三级共享体系,实现高校实验室、体育场馆等资源向市民开放,同时引入商业、医疗等城市服务配套。
融合(Combine):强化“校城融合、产教融合”,通过学科与产业的深度对接,打造“科研-创新-产业”良性循环链条。例如,在崖州湾大学城B片区规划“产业孵化园”,吸引深海科技、热带农业等领域的企业与高校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生态(Ecology):秉持“绿色低碳、生态优先”原则,构建“山-水-林-田-湖-草”共生的生态系统。设计中广泛应用海绵城市技术,通过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生态湿地等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渗透与净化;同时,保留自然岸线,打造滨水生态廊道,提升城市生态韧性。
三、设计成果:多维度规划勾勒城市未来
答辩会上,设计团队向答辩评委及现场师生系统呈现了《三亚崖州大学城片区概念性城市设计》方案。团队通过图文展板与动态演示,逐项阐释了五大核心规划内容:
空间结构上,团队提出以“一心一轴、两带多组团”打破传统封闭格局,强调中央生态绿核串联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带促进校城互动、多组团实现产教融合;交通组织上,重点介绍了“小街区密路网”慢行网络与智慧化道路设计,通过15分钟生活圈构建人性化出行体验;绿地系统上,生动解读了蓝绿网络、海绵城市及文化景观轴线如何让城市“生长于自然之中”;功能分区上,团队以“教育科研区‘一院一庭’模式”“产学研居一体化创新生态圈”等案例,说明产教融合激活城市活力的实施路径;公服设施规划上,依据功能需求与用地条件,将公共服务设施划分为学生生活设施、公共教学设施、体育运动设施等不同功能区,分级分层落实设施配置,实现需求与功能的相互明确与合理布局。最后通过建筑风貌分级管控、共享圈布局、智慧管理等亮点设计,展现“共享--融合--生态”三大核心规划理念。
汇报过程中,设计团队对评委提问进行了专业解答,其创新思路与实践导向赢得现场观众掌声。
图3 答辩现场照片
设计展板与模型展示:
城市设计模型
三、答辩感言与总结展望
作为总规划师,我全程把控着从前期调研到方案生成的全流程。最难忘的是带领团队拆解3.75 平方公里场地的复杂需求。制定进度表时,我们将实现“三大理念”的目标拆解为12个关键节点,在老师的指导下一周一个进度深化。当看到各组分区方案在总规蓝图上逐渐拼合时,我深刻理解到:好的规划不仅是图纸上的线条,更是让每个参与者都能找到发力点的系统工程。感谢老师的悉心指导与同伴们的协作共创,圆满答辩只是阶段性总结,期待未来在更广阔的天地中,继续激活空间、激活生活。
——丁浩
在这次毕业设计中,作为组长,我负责统筹协调组内工作和城市设计。印象最深的是中央公园夜景渲染,为让灯光透过椰树的影子自然落在步道上,反复调整参数到凌晨。编制汇报文本时,把技术图纸转化成“问题-解决”的故事版。当看到各组的设计亮点在汇报里串成线,明白组长的工作就像拼图师,要让每个人的想法在整体里发光。这段毕业设计的经历,不仅锤炼了我的专业能力,也让我更加珍惜合作与成长的机会。
——张自强
作为“总师”兼副组长,我就像个操心的“管家”。印象最深的是编制导则时,一个条款常常反复琢磨,像“建筑退界”和“建筑高度”改了好多版。整理汇编资料时,把控着每份图件版面、标识、色系的统一,如今看着清晰工整的成果,我明白,我的工作虽琐碎,却能让团队的成果更加严谨、有序。
——吴绮晴
感谢各位评委老师与指导教师给予我们的宝贵意见和深入指导,让我们对本次毕业设计有了更为全面与深入的认识。在崖洲大学城片区城市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提升了专业能力,也更加明确了城市设计在连接空间与人文、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重要作用。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李文艳
这次做崖洲大学城设计,从调研到画图,我们真正理解了城市设计不只是画地块,更是为人们创造有归属感的地方。这个过程收获特别大,也让我们更坚定:未来要踏踏实实做设计,让规划真正服务生活、温暖人心。
——卢兆阳
最初只追求空间形式感,导师用数据思维点醒我们,追问“绿轴生态效益如何量化”“智慧管理怎样落地”,才让我们学会用系统思维解题。未来将拥抱学习交通仿真、数字孪生等技术,用严谨的规划守护人居品质。
——马亚亮
这次毕业设计让我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比如怎么更耐心、更细致。也看清了自己还有很多不足。毕业是个新起点,我会带着这份经历,努力在工作中学习和成长。
——杨波
谢谢老师们带我们完成这个“大工程”!以前觉得城市很大,设计离生活很远。这次为了了解人们需要什么,走了很多地方,聊了不少人。才懂得,好的设计就是让人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这对我以后很重要。
——潘利勇
反复修改图纸的日子里,我学会用更专业的视角思考问题。如今答辩结束,感谢一路相伴的伙伴与老师,未来我会带着这份经验,在城乡规划领域继续探索前行。
——张昌富
结语:崖州大学城片区概念性城市设计,不仅是一次学术成果的展示,更是三亚学院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发挥专业优势,对海南自贸港建设的积极响应。彰显了三亚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成果,更为海南自贸港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现了高校在区域建设中的担当与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