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学院城乡规划专业 2025 届毕业生聚焦于三亚市河西片区的更新设计。该设计以“居民体验”为核心,兼顾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生态保护与功能提升,为滨海城市老旧片区改造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样本。
团队在设计过程中,深入社区调研,充分倾听居民心声。一位阿婆“要是路宽些、平一些就好了”的期盼,让团队坚定了交通优化的核心思路。规划通过增加支路网密度、打通断头路,构建“主干道畅通 + 支路网灵活”的高效道路网络,改善片区内部交通联系。
作为三亚城市核心区域,其空间形态的演变承载着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河西片区形成了以棋盘格式正交道路网络为骨架的空间格局,这种形态在提升交通可达性。建筑群落分布呈现出明显的梯度特征,在滨海与滨河界面,高层建筑群沿三亚湾路与河西路线性分布。人对于环境的认知感受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人们对于地域性环境风貌的认知产生认同意识,最终凝聚成为对特定空间的归属感。
河西片区的空间结构规划为:“一链一带、四区多点、河海通廊”。“一链”指的是沿着三亚湾与三亚河所形成的滨水绿带,“一带”指代半岛服务带,“四区”指南北具有四个不同风貌和主题功能的区域,“河海通廊”是指一系列连接城市内部与沿海区域的绿色景观通道和道路。
在空间布局上,从高密度转变为以人为核心适宜密度;在功能结构上,从以商业办公为主导转变为多样综合开发,并在海南自贸港三亚中央商务区的规划与建设中实行、研究、运用。该区域的功能划分包括:北部文化旅游综合功能区、中北部商业住宅综合功能区、中南部商业住宅综合功能区,以及南部商业旅游综合功能区。
河西片区功能混合,采用社区微更新的方式,探索老城区中的传统老旧社区的改造更新的具体对策。从整体布局来看,其用地类型丰富多样。在居住用地方面,呈现出较为集中的分布态势,主要集中于胜利路沿线、解放路北段沿线以及河西路沿线一带。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以解放路为核心的区域,是商业活动的高度集聚区,在各个居住组团周边,配套建设了一定规模的社区商业,以满足居民的日常消费需求。新增多个绿地与广场用地,为居民提供了休闲游憩的空间。
三亚河西片区原本的道路结构存在缺陷,较为零散有多条尽端路,导致片区内部交通联系不够顺畅。通过增加支路网密度,打通断头路,改善道路连通性,构建更加合理、高效的道路网络。
对片区内老旧建筑进行评估,保留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通过修缮改造使其重焕生机。三亚市河西片区建筑形态更新设计以构建特色商业集群为核心,通过整合资源以及引入多元业态等策略,不仅能重塑片区建筑风貌,还能有效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推动河西片区可持续发展。
这是吴春园片区的渲染效果图,该片区现状建筑老旧,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规划为集,现代商业高品质居住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城市新地标。
这是明珠广场的渲染意向图,区内种植阔叶林和棕榈树以展示三亚风貌,用简洁大气的建筑更显示出三亚中心区高端商务的特性,明珠广场距离海边仅约500m,周边环境优越。
公园游客总数以及来自不同性别和不同龄段的游客数量都在强劲和持续地增长,广泛的公园更新,包括公园多种特征的改善,对公园游览产生了有益的长期影响。河西片区公共空间的匮乏使得片区公共性不足,而口袋公园作为一种小型、灵活且贴近居民生活的公共空间形式,为河西片区景观更新提供了新的可能。
这是由滨海地区闲置土地更新的公园,为的是让公园走入城市,将热带植物与人们的联系更加亲密,将海岸线打造得更加美观,有助于三亚旅游城市的宣传。
运用指状交错的红树林混交林岛促进红树林恢复,营造出美丽生态景观。公园与周边慢行系统还进行了有机衔接,优化了区域交通网络,推动了绿色出行模式发展,三亚红树林生态园成为了市民的日常活动地点。生态复原不仅展示了其对于自然的种种益处,也带来了公共服务的大幅提高。
三亚河西片区更新设计通过多学科理论融合、多主体参与共治,探索出一条兼顾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生态保护与功能提升的城市更新路径,为同类滨海城市老旧片区的改造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对推动三亚建设国际旅游胜地与自由贸易港核心区具有重要意义。期待河西片区在更新中实现“蝶变”,也希望自己未来能继续用专业知识,为更多城市的美好发展贡献力量!
展板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