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教育管理部门积极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着力加强智能教育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全面构建智能化学习生态系统。2023年,《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发布,明确了数字化发展的总方向,明确要求在AI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核心技术领域实现自立自强。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随着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改变着传统艺术的生态环境。然而,传统动画教学模式却难以适应这一快速变化的行业环境,面临着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陈旧、实践过程中产学研脱节等诸多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动画人才培养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寻求数字艺术背景下动画专业教学改良路径,搭建契合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系统,已成为当下动画教育迫切要应对的课题。数字艺术的兴起不仅要求动画教育在技术层面实施改进,更必须在教学理念、课程设计、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全面升级。如何把数字技术和艺术创作深度整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及创新能力,都是动画教育工作者亟需思考的问题。
目前,传统动画教学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教学内容滞后于行业发展。尽管数字技术为动画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但传统动画教学模式却未能及时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存在诸多问题。在教学内容上,传统动画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传统动画技法的传授,而忽视了数字媒体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当下AI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教学内容缺乏对AI软件的结合与应用,或者仅仅停留在表面学习,缺乏深入思考、结合与创新。根据《2024年中国动画产业发展报告》,超过60%的动画企业认为高校毕业生的数字技能与实际工作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这也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行业发展,缺乏竞争力。
二是教学模式单一。传统动画教学模式依然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教学途径,学生缺少独立思考与实际操作的机会,不易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动手技能,缺乏对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模式固化,学生学习热情减退,形成恶性循环。同时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关注,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方向。
三是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存在产学研脱节现象。首先,高校没有对校企合作领域给予足够的关注与重视,这就导致教学过程中缺失了必不可少的一环,也就是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学生难以切身参与到实际动画项目中,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割裂,导致实践经验与行业认知的缺失。其次,高校教师往往局限于自身所处学术环境中,缺失对行业前沿动态性发展的观察与学习,无论是认知还是实操均与真实行业存在一定差距,这就导致教师难以及时将行业最新技术动态和发展趋势呈现给学生,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需求产生结构性偏差,造成产学研脱节的状况,严重影响且制约了动画人才的专业化、多元化发展。
动画专业教学改革实践路径:
第一,构建数字化教学平台,引入跨学科课程体系。在新文科浪潮背景中,动画专业应当主动迎接变革,融入交叉学科的理念,促进与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前沿领域的深度结合。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激励学生在夯实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拓宽对其他学科领域的认知与实践能力。与此同时,通过整合线上线下、国内外的优质数字艺术资源,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该资源库将涵盖丰富的教学视频、实用工具以及优秀作品等,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在建设专业课程资源库的过程中,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内容融入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思政主题案例,如传统文化、中国经典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在实践训练环节加入艺术疗愈、中宣部及中国美协的竞赛项目等思政元素,探索“数媒”融合式教学模式,构建多维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知识结构图谱。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动画创作教学全过程,实现价值引领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这种课程设计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学生作品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更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增强其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
第二,实施项目制教学模式,提升成果转化效益。项目制教学模式是动画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实践路径之一。通过实施项目制教学,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成果转化效益。
对于动画专业教学来说,应将课程实践项目在社会实践中加以尝试运用,提升数字化教学的市场运用和推广,推动项目实验与社会实践转化相结合,以提升实践成果转化效益。具体来说,要加强与中宣部、教育部、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市政府等平台建立联系,将政府部门、产业协会、企业单位有机结合,进一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项目实践活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带领学生将实践项目通过参加国家、省部级比赛,结合媒体传播和出版发行等形式推动成果转化,包括已有的绘本、漫画以及动画作品正式出版发行,形成教学成果输出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