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课程线上课程建设构想 ——以学科融合与“点融式场景教学”为核心的创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31浏览次数:6525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面临跨学科融合与教学场景重构的双重需求。《视听语言》作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局限,通过线上课程建设实现“知识跨域整合”与“场景沉浸学习”。以“学科融合”为基石,以“点融式场景教学”为特色,构建新型线上课程体系,助力学生适应数字化时代视听创作的全新挑战。

一、课程目标与定位

1. 以学科融合、场景驱动和能力进阶为目标 

学科融合:打通影视艺术、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边界,培养复合型视听人才。  

场景驱动:通过虚拟仿真、项目式任务等“点融式场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  

能力进阶:提升学生视听叙事、技术应用、创意表达与团队协作能力。  

2. 定位跨学科知识库+场景化实训场  

以线上平台为载体,构建“跨学科知识库+场景化实训场”的立体化课程模式,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

二、课程特色:学科融合与点融式场景教学 

1. 学科融合:构建“三位一体”知识网络 

艺术与技术的交叉:将影视美学与编程工具结合,开设“交互式视听叙事”专题,学生需完成基于算法的动态影像创作。  

传播学赋能:引入传播学理论,分析短视频、VR影视等媒介的视听语言特征,探讨用户心理与内容传播规律。  

数据驱动创作: 整合数据分析工具,指导学生通过用户行为数据优化视听作品的结构与节奏。  

2. 点融式场景教学:虚实结合的沉浸式学习 

虚拟场景实训:利用VR/AR技术搭建“虚拟影棚”“数字片场”等场景,学生可在线模拟灯光布置、镜头调度等实操环节,实时接收系统反馈。  

真实项目嵌入:与行业企业合作,引入短视频制作、广告片拍摄等真实项目,学生通过线上协作完成从剧本创作到后期合成的全流程。  

微场景任务: 设计“一分钟悬念短片”“交互式广告提案”等微任务,聚焦特定知识点,在碎片化学习中强化技能应用。  

三、课程建设实施路径  

1. 模块化课程设计  

基础理论层:线上视频讲解+互动测验,覆盖视听语言基础、跨学科理论。  

场景实训层: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实战,通过“任务驱动”提升实践能力。  

拓展创新层:行业案例库+创意工作坊,鼓励学生探索前沿技术(如AIGC生成视听内容)。  

2. 技术支持与资源整合

平台利用:基于芯位教育平台,实现多终端接入与实时协作。  

资源库搭建:借助校级教学项目,组织人力物力共同建设影视经典案例库,包括分镜头脚本、音效素材等内容、跨学科工具包,涵盖剪辑软件、数据分析工具、代码模板等。  

3. 评价体系创新 

过程性评价:依托以往教学项目的过程化考核成功案例,移植入本门课程,根据场景任务完成度、团队协作表现、创意提案等维度进行动态评分。  

成果导向评价:以最终视听作品的市场反馈(如播放量、用户评论)作为考核参考,引入行业专家线上评审。  

四、创新亮点 

1. 跨学科“知识链”:打破单一学科壁垒,构建“艺术—技术—传播”融合的知识图谱。  

2. 场景化“学习链”:通过虚实结合的场景,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技能训练。  

3. 行业“赋能链”:‘真题真做’以真实项目为纽带,实现教学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三亚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学院  

2025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