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学校办学结构性调整改革决策部署,2025年10月29日下午,三亚学院艺术学院分阶段召开专项学习研讨会,聚焦课程体系重构、资源平台对接、师资与组织转型三大核心任务,凝聚改革共识、明晰落地路径,以“全面AI化、全面项目化”为抓手,推动艺术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地域发展深度衔接。创意传播与艺术设计平台长、校长助理陈博,学校校长助理贾朋社,教务处副处长邓小兰、新文科副处长朱翼宇、应用科技处副处长彭伟伟出席指导,艺术学院领导班子及全体教职工参会。
会议第一阶段,陈博校助以领学身份作核心解读。他带领全体教职工重温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寄语,围绕“练硬功夫、学真本领”的人才培养要求,结合艺术学科特点,强调“人才培养方案修改必须扎根真实场景”;随后深度解读学校办学结构性调整方案及五大课程构建逻辑,明确跨院“资源共享、课程互通、项目共建”的协同机制,引导全院聚焦吉利产业真实业务,让项目制教学贯穿教学全流程,为改革落地筑牢思想根基。

在第二阶段专题研讨中,艺术学院院长陈琳主持会议并带领艺术教职工系统学习三亚学院理事长陆丹“刀刃向内迎变革”的讲话精神与校长沈建勇“构建学业共同体,助力学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结合学院实际,她重点解读了“芯位平台+三个校园”顶层设计与“一生一策、千人千面”培养理念。

研讨环节,全院教职工围绕“如何优化课程体系适配‘一生一策’”“如何通过项目制强化学生核心能力”“如何推动教师向‘产教通’转型”等议题深入交流,最终形成三大落地共识:
- 课程体系上,构建“根基—枝干—枝叶”三维支撑体系。“根基课”整合通识与学科基础内容,融入生成式AI与数字媒体创作等课程;“枝干课”聚焦AI艺术设计、汽车创意设计等核心方向,嵌入吉利产业真实项目;“枝叶课”对接微专业与职业岗位,强化服装制版师、室内设计师等技能与岗位需求的精准匹配。
- 资源对接上,推进学院数字化课程与芯位平台深度转换融合,实现优质教学资源互通;依托创意传播与艺术设计平台,打通跨院实验室共享通道,最大化发挥设备资源效益;同时深化汽车创新设计产业学院建设,建立“学生实习+教师跟岗”双联动机制,拓展苏州动画等企业实习渠道,夯实产教融合基础。
- 组织转型上,推动教师从“知识讲授者”转向“场景引导者”,建立“教学+学工+行政”一盘棋协同模式;成立由院长牵头、书记与教学副院长任副组长的专项小组,以“周推进、月复盘”机制确保改革落地。


会上,多位领导作出关键部署:
-艺术学院院长陈琳强调学院改革需 “迎难而上、主动求变”,核心是 “以学生为中心”,在结构化办学改革逆流而上的过程,慢进则退,对标创意传播与艺术设计平台课程构建逻辑,提出教师需从“知识讲授者”转变为“场景引导者”,明确依托汽车创新设计产业学院,深化与吉利设计等校企合作,落实“学生实习 + 教师跟岗”机制;选取专业核心课作为课堂组织改革示范课,形成可复制的教学范式。
-艺术学院副院长孙晋博强调,改革需“大力解放思想”,要彻底摒弃与行业需求脱节的传统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以开放心态拥抱AI技术与产业变革,让教学真正服务于“懂产业、能落地”的人才培养目标。
- 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张鑫提出“党建统领、制度护航”与“教学+学工+行政一盘棋”理念,要求丰富第二课堂项目化竞赛与研学活动,与第一课堂形成互补;同时健全品牌建设“策划—审核—复盘”机制,统一对外宣传口径,严守教学规范与意识形态底线,对改革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严格问责,为改革筑牢保障。
- 校长助理贾朋社从学校战略层面,系统提出八点刚性要求,为学院改革精准定向:
一是明确改革与每位教职工息息相关,干部需率先统一思想,树立“没有学生就没有教学,没有岗位”的底线思维;
二是梳理五大平台核心逻辑,强调平台是资源整合、跨院协同的关键载体,改革需紧扣平台部署;
三是倡导构建“学业共同体”,以学生个人志趣为核心设置课表,落实“一生一策”个性化培养;
四是要求对照专题工作会议纪要,将品牌建设、合规管理等刚性要求融入改革全过程;
五是强调结构性改革的迭代性,需根据产业需求与学生反馈动态优化方案;
六是明确“倒推时间表”的刚性约束,确保各项任务按期推进;
七是直面改革难点,重点破解“激发学生主动性”“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与教学态度”两大核心问题;
八是要求所有任务“落实到人、落实到课”,建立完善工作台账,确保改革成效可检核、可落地,不打折扣。

此次专项学习研讨会,进一步统一了艺术学院改革共识、明晰了实践路径,是学院持续深化办学结构性调整的关键举措。未来,学院将从“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协同发力,以项目化与数字化双轮驱动,持续深化课程重构、资源整合与师资转型,着力培养“懂技术、有创意、能落地”的复合型艺术人才,为学校办学结构性调整提供坚实实践支撑,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