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界融合,室内外环境设计创意解锁 —— 记冉旭教授环境设计专题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25-11-23浏览次数:6670

2025年11月17日午,东区实验设计教室内座无虚席,三亚学院国际设计学院冉旭教授开展“破界・融合室内外环境设计的创意解锁”学术讲座。拥有23年行业实践与12年教学经历的冉旭教授,结合鲁班奖项目经验与前沿成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带来理论与实践兼具的学术分享。

破界先行:重构设计认知

  “设计的边界正在消融,真正的创新始于对传统范畴的突破。”讲座开篇,冉旭教授以自身横跨企业设计与高校教育的双重经历切入,系统梳理了环境设计从单一空间美化到“多学科协同”的演进脉络。强调,当代环境设计已形成涵盖建筑技术、数据科学、人文社科与生态保护的复合体系,毕业生需打破“绘图匠”思维定式,建立“全域设计观”。

结合《建筑环境视觉空间设计》专著中的核心观点,冉旭教授提出“三维破界” 模型:在空间维度打破室内外物理隔阂,实现场景无缝衔接;在学科维度融合 AI 技术与传统工艺,构建人机协同创作模式;在价值维度平衡功能需求与文化传承,践行“天人合一”的设计哲学。这一模型为毕业生清晰勾勒出跨领域创新的实现路径。

融合实践:技术与人文赋能

在技术融合板块,冉旭教授结合近期产学研实践案例,详解了数字技术对设计流程的革新。展示了长春市商业综合体项目中,如何运用AIGC工具完成前期场地分析与方案迭代,通过 DeepSeek 生成精准设计任务书,借助即梦AI实现地域文化元素的视觉转译。“AI不是替代创意,而是让设计师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聚焦核心构思。”特别提醒生关注技术伦理,在数据驱动设计中坚守人文底线。

人文融合部分,冉旭教授以“数字共享花园”等学生作品为例,阐释如何将叙事性融入空间设计。指出,优秀的设计应像“会讲故事的容器”,并强调地域文化当代表达,如海南热带元素与低碳理念、榫卯工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方向。

前路指引:助力职业成长

针对生痛点,冉旭教授结合“华鼎奖”指导经验,提出“三阶成长法”:入门阶段夯实基础,借Midjourney推演方案;进阶阶段参与跨学科项目,积累复合经验;成熟阶段形成个人风格,深耕细分领域。

互动环节,以三亚文旅项目为例,解答“AI 时代设计独特性”“项目落地难点”等问题,分享“调研 — 协同 — 优化”闭环流程。讲座尾声,他寄语学子:“环境设计的终极价值是让人诗意栖居,唯有破界融合,方能创造有温度的作品。”此次讲座为生搭建了理念与实践的桥梁,推动设计人才跨界创新。

文字: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中心

编辑:王万诚

一审一校:杨霄华

二审二校:张鑫

三审三校:陈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