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2025级新生采访:在青春新程里,解锁成长的“初体验”

发布时间:2025-11-21浏览次数:7005

当椰风轻拂三亚的初秋,三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2025级新生们,已在大学校园里走过了满月时光。从高中的“被规划”到大学的“自主场”,从家庭的“温室”到宿舍的“共生区”,他们以青春为笔,在生活与成长的答卷上,写下独属于新生的“初体验”。

活动目的:记录三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2025级新生入学满月的成长足迹,捕捉从高中到大学的角色转变与青春感悟,特推出本次新生成长分享专题。

活动内容:通过呈现新生在学业规划、生活适应中的真实体验与鲜活故事,搭建新生交流展示的平台,强化学子对学院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同时为后续新生提供可借鉴的成长参考,营造温暖互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助力新一代设计学子在青春新程中坚定方向、逐梦前行。   

     

Q1: “大学生活这第一个月,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刁羽翀(25级产品设计专业)

“上了大学就好了——可大学好像没有老师口中说的这么好。”25级产品设计专业的刁羽翀笑着道出初入校园的真切感受。在新生们的想象里,大学是“自由与浪漫”的集合体;而当真正踏入校园,他们却触摸到了现实的肌理:“和想象中还是不一样的。”

唐于翀(25级城乡规划专业)

“高中是有目的性的,老师给的强制性任务让你去做;但大学是比较自由的,需要自己去找目标、去规划。”从“被动执行”到“主动探索”,大学的自由里,藏着对自我管理的全新命题。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新生而言,这份“自主”更具分量:课程里的创意探索、生活里的时间分配,都需要以“设计师”的思维,锚定属于自己的成长坐标。

朱芷涵(25级数字媒体专业)

“作为大学生活,每个学生心里肯定都觉得是轻松、活跃又愉快的。但真正身处其中会发现,这份自由其实更能锻炼自己的规划能力——从日常安排到学业方向,都需要自己主动锚定方向。”这份“在自由中学会规划”的体悟,正是新生们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沉淀出的成长注脚。

Q2:“离开父母独立独立生活,你在打理日常生活上有哪些‘新手’故事?”

杜邦(25级产品设计专业)

“因为自己一个人没有弄清,现在遮光帘还是反着装的。”

离开父母的羽翼,宿舍成了解锁“生活技能”的试炼场,这个带着“生涩感”的小失误,恰是独立生活的生动注脚。 

刁羽翀(25级产品设计专业)

而生活开支的“手忙脚乱”,则是另一种青春的真实:“管不住自己的吃喝开销,会大手大脚买东西,导致余额生活费不足”“第一个月日常开支后,还要找父母再要钱”。从依赖家庭的“衣食无忧”到学着计算每一笔支出,新生们在收支的摸索里,悄悄完成了“长大”的第一课。

高晓玉(25级产品设计专业)

“很幸运和室友成为室友,我们四个会分配日常工作,排打扫卫生的日程表,平时也会互帮互助。”

从拧不清的窗帘到分工有序的日程,从独自摸索到彼此支撑,在宿舍的烟火气里,把“室友”处成了“家人”。

从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到生活技能的解锁,三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2025级新生的满月时光,是一场关于“成长”的温柔蜕变。他们以青春为纸,以热忱为墨,在大学的新程里,书写着独属于新一代设计人的“生活提案”——而这,只是成长的序章。


文字:司文萱

视频:新闻中心

编辑:陈艺萱

一审一校:杨霄华

二审二校:张鑫

三审三校:陈琳